《黄帝内经·天年》中讲到:“人生十岁,五脏始定,血气已通,其气在下,故好走;二十岁,血气始盛,肌肉方长,故好趋;三十岁,五脏大定,肌肉坚固,血脉盛满,故好步;四十岁,五脏六腑十二经络,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荣华颓落,发颇斑白,平盛不摇,故好座;五十岁,肝气始衰,肝叶始薄,胆汁始减,目始不明;六十岁,心气始衰,苦忧悲,血气懈怠,故好卧;七十岁,脾气虚,皮肤枯;八十岁,肺气衰,魄离,故言善误;九十岁,肾气焦,四脏经脉空虚;百岁,五脏皆虚,神气皆去,形骸独居而终矣。”
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一生气血的盛衰规律。
人到10岁的失衡,血气就已经通畅了,后来随着年龄增长,血气也逐渐旺盛起来,而到了40岁中年的时候,可以说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劳碌和奔波,过度的劳心劳体,肺、肝、肾、脾等器官也开始逐渐衰老、血管开始老化,气血瘀阻经络,身体也开始出现神疲乏力、失眠健忘、头晕目眩、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不适应的症状,换句话说,人一旦过了中年,气血已经开始走下坡路,各种各样的毛病也就会跟着而来,直到百岁的时候,五脏的气血都虚弱到极致了,同时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。
中医认为,五脏虚损是衰老得基本特点,其中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。
肝最先衰老,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,其华在爪,其充在筋,肝和则目能辨五色,当人们自觉衰老来临,多是从”目始不明“(眼花)及体力下降(筋不能动)开始的。
这是因为肝主藏血,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,同时肝又主疏泄,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。 中医认为,”百病生于气“,这个气是指气的气机运化失常。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,人即会衰老。
中医学认为,人体的衰老同肝密切联系,肝的功能下降后,其他脏腑亦随着衰弱。
心通气于舌,心衰则舌不灵,舌萎脉露,这是因为舌为心之苗,心功能的变化可通过舌直接反映出来。
加上心主身之血脉,它能协调脏腑,运行血脉,故心衰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,致脉络外露而青筋明显。
中医认为,脾胃胃后天之本,这是因为”胃者,五脏六腑之海,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“,即人体所有的脏腑、器官、组织皆需要脾胃供应各种营养素,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,如果脾胃虚弱衰,会加速衰老甚至死亡。
由于脾主统血,开窍于口,充肌华唇,故脾衰则口唇苍白无血丝,嘴唇由厚变薄,肌肤失养而粗糙。
中医认为,肺主气,开窍于鼻,在液为涕,肺气衰,全身机能免疫力都会受到营养,鼻涕、眼泪俱出,出现不耐劳作的现象。
同时,肺又主全身皮毛,肺衰则皮毛枯萎,表现为皮肤出现皱纹,说话无底气等等。
中医认为,”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“,而元气是正气的主要成分,正气就相当于机体的免疫功能。因此,肾气虚,元气就衰;元气衰;正气也就弱,可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,即四脏经脉空虚。
其次,肾主骨,齿为骨之余,发为肾之华,肾开窍于耳,腰为肾之腑。肾衰可从腰、骨、耳、毛发反映出来。
表现为:脱发、白发、牙龈萎缩、掉齿、耳聋、耳鸣、腰不直等等。
陶弘景《养 性 延 命录》中说:“道者,气也,保气则得道,得道则长存……精者,血脉之川流,守骨之灵神也,精去则骨枯。骨枯则死矣。”
中医认为,神衰则标志人体的衰老已不可避免。心藏神,要注意神衰,思维混乱就是心神衰老的前兆;肝藏魂,其表现主要为胆怯,无主见;脾藏魄,脾衰为言语混乱;肾藏志,神志乱散。
因此,在平时的生活中、工作中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,有意识地进行锻炼、调理、养生。
而平时最容易做到的就是、早睡早起、饮食有节、保持心情愉悦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编辑:龚哲
以上图文部分来自网络,如有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!
上一条:【养生科普】睡觉时打鼾一定要重视起来
下一条:【院内新闻】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评审专家莅临三溪堂指导工作 |
返回列表 |
Copyright ©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:义乌市三溪堂国药馆连锁有限公司 浙ICP备17040676号-1